國際觀

我一直對瞭解每個人如何看待他人/世界,他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為什麼會發展出這樣的世界觀有點興趣。

什麼是世界觀?根據維基百科的(不)專業解釋

世界觀的意思是「著眼世界之上」,指的是一個「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指涉的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個體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這個詞表達的是人所擁有的廣泛世界的認知,而這源於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獨特經驗,或者更狹義地說,是民族經過長久時間以來對於世界的詮釋。

世界觀作為框架影響人類的知覺和經驗,以及社會的許多層次。

正當我努力搞懂資料上面關於世界觀的敘述時,腦袋突然浮現:那什麼是國際觀?

問自己回答不出來,這個在工作、學校、新聞中,一再出現的概念,感覺應該要很熟才對,但真的問自己時,才發現自己對它一點概念也沒有!去google了一下國際觀這個詞,發現一些敘述像是  世界級人才、英文好、關心國際事務、青年、對國際社會的一種態度、一種認知能力  等等。

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出現許多檢討台灣人才外流出走的聲音(Ex.「人才」眼裡的臺灣:社會,一個剝奪你夢想與熱情的地方,遲早把你打成跛腳馬臺灣為什麼留不住人才?從台電大樓對面的星巴克說起…),從大學生22K到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吳寶春事件更讓批評聲音從四面八方排山倒海而來。吵薪資、吵政府政策、吵教改、吵大學生能力低落、吵島國主義……然後帶到基於前面種種原因所以台灣人走不出去、台灣人沒有國際觀。彭明輝教授今天更挑戰了最常跟國際觀連結的另一項能力-英文 (詳見:台灣有一種病,很深,深到……)

正常的國家都是「全民說國語和地方方言,專業人員讀寫英文專業書籍與報告而不太會說,只有商務人員和少數人會說流利的英語。」所以,什麼樣的國家會推動全民英語?英屬殖民地!尤其是多種族、多方言的英屬殖民地。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說英語,怎麼會有國際觀?國際關跟英語能力是兩回子事,正常國家裡英語讀寫能力跟英語聽說能力是兩回子事!──讀寫是吸收國外資訊的重要工具,值得鼓勵;聽說的能力是有沒有那個需要與日常生活的環境,沒必要強求。日本人可以用日語了解全世界,所以他們只有少數專業人才需要(且有機會)經常說外語。

彭教授這篇文章的觀點很有趣,覺得只要能「有效接收訊息」,就足夠超越語言障礙建立國際觀,所以媒介(Ex.媒體)這角色很重要。雖然不太同意國際觀跟英文聽說能力是兩回子事,畢竟我覺得多熟練一個語言就多增加一個看世界的窗口絕對是毋庸置疑。但在建立國際觀的時候,「訊息的製造者」、「訊息的傳遞者」、「訊息的接收者」之間的角色定位應該怎樣才最有效率,倒是可以有更多討論。

大家總會在履歷上、面試時說自己具有國際觀,到底什麼是國際觀?是真的國際觀還是假的國際觀?其實我覺得畫一畫自己的世界地圖就知道了:P

normal_49098abac805cP.S 參考 (放連結的原因是懶得把圖上載&不太確定出處,跟文章內容本身沒啥關係)

很久以前看到這張圖的時候就有試著畫畫看,大家可以試試看來對照對照,我覺得應該還滿有娛樂效果的。(歡迎畫完後與我分享XD)

Leave a comment